动物营养篇
实验动物作为推动科研实验发展的“活的精密仪器”,其饲养设施环境、微生物控制、动物营养均需要严格控制。其中,动物营养要通过哪些方面控制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呢?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实验动物营养范围和介绍吧。
• 实验动物营养的定义 •
实验动物营养学,是研究饲料营养供给与实验动物机体对营养物质需求之间的关系,并从中找出规律,用以进行各种实验动物科学饲养的一门学科。
在不同的实验方向下,动物们可能会吃到外观上千差万别的饲料,无论哪种饲料,经化学分析,一般都含有水分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矿物质及维生素六种营养物质,其营养成分和质量因饲料产地、配方不同而异。
• 实验动物基本营养成分 •
一、蛋白质—氨基酸为基本单位
(一)分类
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。
(二)基本功能
1.生命的基本物质。
2.构成肌肉、神经、内脏器官、皮肤、血液等组织、细胞的基本成分。
3.构成酶、部分激素和抗体等。
(三)蛋白质缺乏对实验动物的影响
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,某些必需氨基酸缺乏或比例不当,则动物生长发育缓慢、抵抗力下降,甚至体重减轻,并出现贫血、低蛋白血症等,长期缺乏可导致水肿,并影响生殖。但长期给动物喂食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饲料,则会引起代谢紊乱, 严重者甚至出现酸中毒。
二、碳水化合物—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
(一)无氮浸出物--淀粉和糖(能量来源)。
(二)粗纤维--纤维素和半纤维素。
在草食性动物的消化道中经纤维素分解菌作用酵解,部分转变为挥发性脂肪酸被吸收,部分转变成二氧化碳和甲烷排出体外。
粗纤维还对胃肠运动起刺激作用,而有助于排便并排出毒素。
(三)碳水化合物缺乏对实验动物的影响
葡萄糖氧化产生热能,供机体利用;小部分葡萄糖在肝脏形成肝糖元储存,尚可转化为脂肪。碳水化合物缺乏常引起机体代谢紊乱。
三、脂类—脂肪、脑磷脂、卵磷脂、胆固醇
(一)脑磷脂、卵磷脂、胆固醇是细胞和神经等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。
(二)脂肪经代谢产生热量供动物利用,在体内转变为脂肪, 并在皮下形成脂肪层。储备能量、保温、缓冲外力的作用。是脂溶性维生素A、D、E、K的溶剂。
(三)脂类缺乏对实验动物的影响
脂类缺乏可引起严重的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,如可使动物患皮肤病、脱毛、尾坏死、生长发育停滞、生殖力下降、泌乳量减少,甚至死亡。饲料中脂肪过多则使动物肥胖而影响健康,并且不利于实验研究。
四、微量元素
微量元素的生理机能
(一)钙和磷: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,并参与其它代谢活动。缺乏时出现异嗜、食欲不振、跛行、瘫痪、死胎等。
(二)其他部分微量元素:如下表:

五、维生素
(一)分类——脂溶性和水溶性。
(二)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、D、E、K;
(三)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,豚鼠和猴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 , 须由饲料供给。
(四)维生素缺乏对实验动物的影响
维生素在体内主要作为代谢过程的激活剂,调节控制机体的代谢活动。实验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虽然很小,却为维护机体的健康、促进生长发育、调节生理功能所必需。一般饲料中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A、C和E。
六、水
水占实验动物体重的 60%。
功能——物质输送、组织器官形态的维持、渗透 压调节和体温调节、生化反应与排泄等活动的进行。
体内水分减少1-2%——口渴;
体内水分减少8%——严重干渴、食欲丧失、粘膜、干燥、抗病力下降、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强;
体内水分减少10%—— 代谢紊乱;
体内水分减少20%—— 动物死亡。
